在全球物流产业蓬勃发展的浪潮中,陆港作为货物集散、转运及供应链服务的核心节点,其发展路径因区位、体量及资源禀赋的差异而呈现多元化特征。位于湖南省西南部的怀化国际陆港,虽非传统经济核心区域或交通枢纽,却在短短数年内实现了令人瞩目的发展——2024年,其木薯淀粉进口量同比增长超40%,冷链物流冷库容量达40万吨,带动黔阳冰糖橙、新晃黄牛等特色农产品出口额突破15亿元,并吸引65家箱包皮具产业链企业落户。
这一成绩不禁引人深思:在区位和体量均不占优势的情况下,怀化国际陆港为何能异军突起?
一、三类临港产业发展模式的差异化路径
通过对比国内主要陆港的实践,其产业发展特征可归纳为三类模式:
1.大型综合陆港:体量与规模驱动
以成都国际铁路港为例,其占地33.6平方公里,铁路口岸拥有2条宽准轨兼具的铁路装卸线,并设有亚洲吞吐量最大的铁路集装箱场站——成都铁路集装箱中心站,集装箱年吞吐能力超过400万标箱。
2024年,成都累计开行2285列班列,发送货物达247,168标箱,连接境外城市超过130个,涵盖电子信息、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等众多产业。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同样实力强劲,占地35.5平方公里。
陆上通过中欧班列连接亚欧40个国家的100多个城市,海上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通达全球120个国家和地区的约500个港口。
2024年,重庆累计开行2059列班列,发送货物达222,410标箱。园区周边集聚了大量先进制造业企业,包括众多知名汽车制造企业在此布局生产基地。西安国际港务区占地89.89平方公里,拥有完善的物流园区设施。
2024年,中欧班列(西安)开行量达3849列,累计发送货物411,907标箱,运送货物总重285.9万吨,拉动进出口贸易额超过2500亿元。
▲ 成都国际铁路港
这类陆港通常配备超一流的现代化通道设施,其中包含高效的铁路编组站,能够快速有序地对大量货物列车进行编组调度;专业化的港口码头设施,可满足不同类型货物的装卸需求;以及具备先进装卸和仓储能力的物流园区,能实现货物的高效存储与周转。这些国际性陆港凭借卓越的硬件设施、庞大的运营规模以及完善的供应链服务体系,对周边地区产生强大的虹吸效应,吸引先进制造业、电子信息产业、商贸服务业等产业大量集聚。它们在全国乃至国际物流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,拥有强大的资源配置能力和市场竞争力。
2.枢纽型陆港:区位优势主导
昆明国际陆港处于中国面向东南亚、南亚开放的前沿地带,占地48.94平方公里,是“一带一路”倡议下重要的交通枢纽。
昆明王家营西站作为其重要铁路节点,每天货物吞吐量达上万吨,2024年经由该陆港转运至东南亚的货物价值超1000亿元,涉及农产品、机电产品等多品类。
徐州枢纽经济区则依托京沪铁路、陇海铁路两大干线在此交会的优势,公路、铁路、水运无缝衔接。京杭大运河徐州段年货物通过量超6000万吨,周边物流园区货物年周转量达8000万吨以上。
▲ 昆明国际陆港
这类陆港的核心业务聚焦于物流中转,通过不断优化货物中转流程、提升通关效率,构建起高效的现代贸易体系。它们充分利用自身不可替代的地理位置优势,在国际国内货物中转、国际贸易以及跨境电商等领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
3.区域性特色陆港:深耕垂直产业链
比如山东临沂顺和国际智慧物流园、怀化国际陆港。怀化国际陆港作为其中一员,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。
从区位上看,怀化并非如成都、重庆那般处于国家核心经济区域,也不像昆明、徐州处于核心交通要道或经济动脉的关键节点。
在体量上,与成都国际铁路港、重庆铁路港等大型综合陆港相比,怀化国际陆港无论是硬件设施规模,还是运营规模都存在差距。然而,怀化国际陆港凭借差异化竞争策略,在特定单品类产业上深耕细作,实现了令人瞩目的发展。
▲ 怀化国际陆港
怀化国际陆港聚焦箱包皮具产业,通过全产业链布局,将会同县39大类箱包配件整合在临港的会同产业园。同时,怀化国际陆港经开区积极推进箱包皮具产业园厂房建设,吸引了途佳、纳美等近30家企业相继开工投产,全市共引进温州巴菲特等65家箱包皮具产业链企业。其致力于打造“怀化箱包”名片,向省级特色产业集群和“国际箱包之都”迈进,借助陆港优势推动箱包皮具产业走向国际市场。
在冷链物流及绿色食品产业方面,怀化建成冷库容量40万吨、在建20万吨,形成“一基地三中心”冷链物流发展格局。通过举办2024年冷链企业家峰会暨湖南怀化国际陆港绿色食品产业招商对接会,签约10个合作项目,签约金额达17.9亿元,涵盖冷链物流、绿色食品、电商等多领域。陆港助力黔阳冰糖橙、新晃黄牛等特色农产品远销东南亚、东欧各国,打造特色农产品供应链服务体系。
木薯淀粉产业也是怀化国际陆港的一大亮点。2023-2025年2月,木薯淀粉进口量增长显著。相关企业启动食品、烟花底座、变性淀粉化工、包装等下游深加工产业布局。陆港与铁路部门紧密合作,实现东盟木薯淀粉专列常态化运输,并完善仓储环节,保障货物安全高效流转。
中智认为:区域性陆港的发展启示:聚焦本地化与垂直整合
怀化国际陆港的实践为同类陆港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:
其一,产业需与本地需求高度关联,紧密结合产销地。选择扎根区域资源禀赋的产业(如怀化的农产品、箱包制造),既能降低物流成本,又能激活本地经济内生动力。
其二,深度契合临港片区产业需求,强化服务赋能。通过建设专业园区、完善仓储物流配套(如冷链设施)、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(如木薯淀粉深加工),将陆港功能嵌入本地产业升级的全链条,形成“以港促产、以产兴港”的良性循环。
区域性陆港的竞争力不在于规模或区位,而在于能否在垂直领域构建不可替代的供应链价值。怀化国际陆港的崛起证明:找准定位、深耕产业、服务本土,正是“小而美”陆港破局的关键。
tag: